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之家 > 委员风采

《人物周刊》:杨渝平——冬奥会上不辱使命的中国医生

信息来源:张家口政协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3日

 

灯光微弱。

他坐在阅片灯前,目光凝聚在胶片上,似乎在等待某种奇迹。凌晨的钟声已敲过,他仍然没有休息的意思,8小时后的5台手术方案他必须备齐。阅片灯把一张张胶片穿得通透,夜色却探不过他的防护服。此时,唯一没有秘密的可能只有他那张略显清瘦的脸。

这个身影疲惫,神色凝重的中年大夫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院长杨渝平。

他从2018年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副院长开始(20225月升任院长),就注定他的人生忠孝难两全。

崇礼。冬奥。任何一个简单的词都是没有数字标注的重量。他内心的沉重就像他第一次见识崇礼的海拔,第一次感受冬奥会的筹办氛围,全是无形的!

作为冬奥会定点保障医院,无论从人才引进还是硬件配备,都是一道道一步难越的沟。

厉兵秣马。兵刃铠甲。哪一件都能让杨渝平眉头一阵紧蹙,但都难不倒从不服输的他。

2022年除夕,杨渝平代表院区党政班子正式进入闭环内,担任冬奥医疗保障团队总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新冠病毒肆虐的传播,仿佛要征服这个世界。面对如此大的盛会,如此多的外籍人员,如此高的安全风险,闭环内的工作人员仿佛要踏过一条生死线。尤其是医务工作者,他们和伤员病患接触的距离可谓是零,二级防护服也未必全部是护身符。

23日下午,对于中国,对于崇礼,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冬奥的火炬已经点燃。崇礼,中国崇礼,正在盛装登场。此时,雪都的空气仿佛都洋溢着暖意。激动、

焦灼、等待……任何一种无法言喻的热情都在心中燃烧。外界一片平静,杨渝平的心弹奏着高低起伏的音符。他已为自己和团队,在精神上穿起层层铠甲,整装待发,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行使一个医者的使命……

突然,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地面指挥中心指挥长杨钟玮的对讲机响起,收到了紧急接诊指令。日本籍单板滑雪运动员,训练时高空坠落,胸背部着地摔伤,伤情危重,请求转运。

随着一阵警笛响起,急救车直接开进创伤中心接诊大厅。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杨渝平及北医三院医疗保障队队长刘彬迅速接诊,立刻召集北医三院骨科刘啸副主任医师及相关专家进行病史询问、查体、X光片、CT和核磁的检查,初步诊断患者胸10椎体以及胸9椎板骨折。

由于脊柱胸腰段解剖结构特殊,前方紧邻大血管及内脏,椎管内是脊髓,因此脊柱胸腰段稳定性重建的技术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主刀医生拿捏每一步的精度,快速出手精准置钉,还需要团队适时调整麻醉深度,密切配合,才能安全、高效完成手术。

鉴于此类手术的高难度,杨渝平及时向院方做了汇报。此例手术是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正式比赛期间第一例运动员手术,同时也是首例外籍运动员手术。敖英芳院长在指挥中心内亲自组织,杨渝平、北医三院骨科刘啸、河北医大二院骨科张华、崇礼院区骨科张大明与闭环外专家天坛医院脊柱外科刘宝戈、唐山二院创伤骨科关鹏飞和梁卫东通过指挥中心5G远程会诊系统进行线上MDT联合会诊,制定出了最优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形成了包括术前准备、麻醉保障、术中细节及术后康复等详细的治疗计划。

同时,考虑到运动员将来骨折愈合后需回国拆除内固定,崇礼院区与北医三院本部积极沟通,从本部紧急协调国际通用版骨科专用器械。

手术室内灯光通明,这台由刘啸副主任主刀,杨渝平、张华和张大明大夫协助的骨折复位、椎弓根固定术正在进行。厚厚的防护服将心跳的声音也一起隔离,医护人员唯一的交流就是器械传递的声音和眼神中不谋而合的默契。

手术顺利完成,杨渝平看着病人被送回病房,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肩头的重量骤然减轻。

这,对杨渝平而言,仅仅是个开始。作为冬奥医疗保障团队总队长,任何的闪失都是给中国抹黑!

271135分,北医三院崇礼院区的医护人员和往常一样忙碌。正午的阳光温柔地射进玻璃窗,抚摸着一张张疲惫的脸。窗外呼啸的北风,仿佛是为这场冬奥盛会增添的特殊伴奏。

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场传来消息,有运动员受伤昏迷,随即启动直升机转运。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接到指令后,杨渝平立刻组织抢救人员到达创伤楼顶停机坪待命。

直升机即将降落,螺旋桨产生的巨大风力,冲击着人站不稳脚,他们脸上的防护面罩瞬间被吹的无影无踪。转运床来回移动,仿佛要被吹跑,医护人员站在两侧紧紧的护着转运床,相互支撑。

……

伤者被送到急救室时,意识不清,呼吸不畅,口吐白沫,情况较危重。伤者转运过程中,院区已依托5G+智慧医疗院前急诊救治指挥平台,通过机载心电监护、移动超声等传回的生命体征指标和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伤情并启动多学科专家组会诊,及时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急救室内,一片忙碌,各种抢救方法都在进行。杨渝平的目光始终没离开心电监测仪,在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立即进行头颅CT、血液检验等相关检查……经确诊,伤者为脑震荡(轻度创伤性颅脑损伤)。

北医三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会诊后,对患者做相应治疗,病人很快恢复了神志和活动能力。惊喜的是,伤者第二天竟顺利出院,继续参加比赛。

这是冬奥会开赛以来第一例直升机救援,这次快速而有效的航空救援后来被医疗队员用漫画记录下来。杨渝平说,尽管此前已组织过多次航空救援模拟演练,但都赶不上这一次实战。

转眼冬奥会开幕已第4天,赛场上风云四起,各国运动员激情澎湃,都在等待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心仿佛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创伤中心耳鼻喉科,正在接诊一名特殊的“咽痛”病人。

患者是张家口赛区闭环内转出的一名法国年轻人,咽痛已经4天,逐渐加重。接诊医生耳鼻喉科张绍兴,通过询问和检查,发现了咽痛特殊之处:一、他的咽痛位于一边即右侧,左侧没有任何问题,这不同于我们平时见到的双侧咽痛或者整体咽痛;二、咽痛剧烈,疼的面部扭曲,滴水不能进;三、患者言语含混,吐词不清,发声费劲;四、患者整体上非常虚弱,表情焦虑而痛苦。种种症状让医生高度警惕,因为咽部是饮食和呼吸的通道,内部筋膜间隙众多,远通纵隔,这个部位的问题严重者会引起颈部、颌下、纵隔间隙的感染,甚至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这名患者的一侧软腭和口咽侧壁膨隆,扁桃体肿大已经接近中线,悬雍垂高度水肿,下咽侧壁也开始肿胀,离会厌很近,一旦感染,患者可能窒息。必须紧急收入病房手术治疗。

按照冬奥保障期间的医疗流程,马上组织特殊重症病例的病例讨论,急诊科郭治国、医疗队长刘彬主任、杨渝平和闭环外指挥中心的郑亚安副院长,大家统一意见,马上收住院。

患者只身一人,只带了一张VISA卡,当时他一天水米未进,再加上疼痛剧烈,已浑身虚弱。虽然有医院的工作人员陪同翻译,流程顺利,但缴费时因为VISA卡的问题无法提交deposit。在一旁陪同治疗的杨渝平立即交代:病情特殊,先治疗,走绿色通道……

杨渝平立即组织北医三院医疗队耳鼻喉科张绍兴、急诊科郭治国、河北二院医疗队呼吸内科赵靖参加会诊治疗。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一侧咽部肿胀特别明显,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今天晚上出现窒息的风险非常高。会诊决定,马上手术切开引流。由于患者身份特殊,医护人员穿着笨重的三级防护服。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医护人员面罩下汗水直流,流到眼睛里,酸涩酸涩。贴身的衣服已经湿透,此刻,他们感觉自己的身体好重好重。

扁桃体及咽部脓肿穿刺引流术顺利完成,这位漂洋过海参加2022冬奥会的法国患者,在崇礼得到了有效救治。

夜色浓重,杨渝平透过门玻璃望着这位孤独的患者,一个人躺在异国的病房里,凝视着冰冷的天花板,他的心突然像被什么揪了一下,疼。

他想起了父亲。此刻,刚刚做完心脏射频消融手术的父亲也孤独地躺在病床上……杨渝平站在阳台上,双臂紧紧环抱着遥望北京方向,他多希望此时自己能守在父亲身边!

……

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随着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一首童声合唱,杨渝平的心才真正回归了自己。他和他的团队经过66天日夜奋战,光荣完成了冬奥医疗保障工作,做到全程零感染,并荣获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个人荣获北京大学冬奥、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优秀个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冬奥、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