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子为基”。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粮食安全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种业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紧密相关,良种为粮食连年丰收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现状及问题
张家口市地处冀西北丘陵山区,是典型的杂粮区,种植作物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燕麦、谷子、黍子等。由于我市丘陵山地多,自然隔离条件好,而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种子繁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伴随农作物种业投入持续增加,我市良种繁育能力、种子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健全,以企业为核心的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种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由于独特的资源禀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现有种子企业53家,其中杂交玉米种子企业5家,杂粮杂豆种子企业14家,马铃薯种薯企业34家。种子企业的规模、数量、效益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国种业50强我市有2家,全省6家特色发展种业企业我市4家。历次的全省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议,我市均作典型发言。育种方面,杂交鲜食玉米、脱毒马铃薯、杂交谷子、莜麦、亚麻等作物的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我市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创新能力不足、对种源保护重视不够、企业综合竞争力偏弱、品牌意识不强、种质资源利用率较低,育种手段落后、种子同质化严重、品种杂乱等诸多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出台政策引导产学研密切衔接,支持种业企业与育种科研单位深度合作,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激发科研人员育种创新的积极性,把育种的力量凝聚到创新性育种上来。依托我市特色马铃薯、鲜食玉米、杂交谷子、燕麦、食用菌、中药材、瓜菜种苗等多个特色农作物种业,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种业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改变“小作坊”“课题组”育种模式,深化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推动育种创新,启动建设高水平育种科技研发平台,全面提升种子产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育种效率。
(二)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良种繁育保障能力。采取财政补助、种企主体的形式,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确保生产用种安全。一是全力抓好我市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张北马铃薯国家级区域性特色良种繁育基地、玉米、杂交谷子等繁育基地水平。二是继续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基地面积,为育种加代和质量鉴定创造条件。
(三)培育优势特色企业,加快特色作物种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生态多样性优势,优化种业创新基础和环境,支持特色龙头种企做大做强。一是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特色种业龙头企业。每一个特色作物选择 1—2家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的种企。二是培育一批特色种业知名品牌。以提升影响力为目标,着力培育“万甜”鲜食玉米、“张杂谷”杂交谷子、“雪川”马铃薯、“大好河山”蔬菜等产品品牌,提升品牌效应。
(四)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提高种业企业竞争能力。优化种业创新基础和环境,支持龙头种企做大做强。一是大力推进种企兼并重组,支持有实力的种业企业,通过外延扩张或兼并重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育种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依托“十佳优势种业企业”“十佳特色种业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投入,争取更多国家项目做好种业提升工程,重点扶持龙头种业企业完善品种研发条件、繁育与示范基地、生产加工设备、仓储设施等基础条件,全面提升种企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种业企业竞争能力。
(五)完善引种备案、品种登记、品种跟踪、评价管理制度,规范种子市场管理。一是完善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办法,提高引种质量。二是开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种植验证,选择蔬菜、谷子、燕麦等非主要农作物进行统一种植,在性状表现关键时期,组织专家现场鉴定,验证重要性状与登记信息吻合度,逐步解决市场上品种杂、乱、多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