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张家口市万全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田树平
(2020年12月18日)
近期,结合专题培训,我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规划建议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收获很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万全区作为全国832个国定贫困县中的一员,于2018年实现贫困县摘帽,全区7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有的17163户、3791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全区后续产业发展情况看,仍然还存在因特色产业覆盖面小,农民持续增收难。具体表现在:一是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小。全区在鲜食玉米、错季蔬菜等种养加工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实力不强,影响力不大,真正在行业发展方面位居前列的企业很少,在省内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品牌更少。二是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弱。全区龙头企业多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 大多数农业龙头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加之龙头企业之间多为初级联合,容易在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影响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多数农户以松散的订单模式与企业进行产销合作,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每年获得定额分红,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户无法从企业发展过程中分得红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第七部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我区实际,我认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引进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抱团发展,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农惠农作用。二是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农业文化、市场分析等方面的长期培训、教育,提升农民生产能力,特别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激发农民主动向企业靠拢的热情,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链接,实现强农富农。
(二)优化资金投入政策。一是在保证按政策规定使用扶贫资金的前提下,加大区级投入,整合交通、水利、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非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投向保留的非贫困村,通过为村民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满意度。二是在确保贫困群体享受医疗、教育等政策同时,逐步提高对边缘群体及因病因灾临贫易贫人群的政策扶持。
(三)积极盘活集体资产。以承担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一是发展服务经济。依托集体土地资源,按生产经营实际由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发展股份合作经营,集体按股分红。二是推进集体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村集体土地、林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引导农民以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资产入股开展股份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是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扶贫资产资本监督管理制度,鼓励村集体采取公益岗位差额补助、发展小型公益事业、开展小微奖励等措施,实行集体收益差异化二次分配。
(四)全力推进脱贫防贫工作。建立有效的防贫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来抓。继续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落实教育、健康、住房、社保等各项保障政策,做好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两个帮扶”,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资金项目监管,强化问题整改和严肃执纪问责。大力开展“扶志扶智”行动,不断提升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所有农户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对贫困户实行分类管理,为防贫对象购买精准防贫保险,防止返贫和因病因灾致贫。
(五)持续加强扶贫资产资本管理。以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目的,在目前开展扶贫资产资本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严格确权登记,落实管护责任,加强对乡村两级扶贫资产资本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积极引入“第三方”,力求监管水平专业化,加快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扶贫资产资本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切实维护所有者、经营者、贫困户合法权益,做大做强扶贫资产资本,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
(六)着眼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充分利用近年来全区脱贫攻坚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成果,高起点开展乡村振兴规划,保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规划的一致性、连续性,实现持续发展。二是以防贫机制建设为契合点,将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向普惠性的民生保障政策扩展,弱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间的政策差异,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三是加大对非贫困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弱化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